《论不服从》|什么是真正的服从?一个有信仰的君子如何说“不”。
核心书摘
在《论不服从》这本文集中,艾里希·弗洛姆清楚说明了“ 服从”和“不服从”究竟意味什么 :服从人性和人道社会的目标,不服从各种偶像。他的论述至今仍有相关意义:反对盲从因袭,对司空见惯的“陋识”部分持批判的立场。弗洛姆的洞见结合了社会和政治现象所获得的心理学,促使他在一段时期内支持美国社会党,投身和平运动,呼吁采取裁军步骤。在这些活动中,他对各类人云亦云的“常识”以及官方的政治话语实践了他的不服从态度,他所服从的是心智健全的思考方式,与阿尔伯特•施韦泽、伯特兰•罗素等先知哲人们秉持的理念一脉相承。
关于作者
艾里希•弗洛姆,著名德裔美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他善于运用批判理论和精神分析法描摹和剖析西方现代社会的心理状况,以深入浅出、平易近人的文笔,创造了大量学术著作和普及性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有《爱的艺术》、《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精神分析的危机》等。
本书鲜知
学什么?什么是真正的服从
人类究竟是否有未来,文明究竟是否会终结,端赖我们是否秉持怀疑的能力、批判的能力和不服从的能力。——艾里希·弗洛姆
如果一个人只知服从不知不服从,这是一个奴隶;如果一个只知不服从而不知服从,这是一个暴民(而非革命者)——他的不服从行为只是出自愤懑、失望、怨怼,而不是出自信念或原则。
弗洛姆在《论不服从》中所说的能够不服从者,是因为他能够认定一些东西,他能够不服从,是因为他服从了自己选择的良心和原则。
弗洛姆认为,一味服从或者一味不服从都是缺乏理性的表现,我们应该有所服从,但也要有所不服从,应该建立并服从自身的信念,但也要学会向权威说不,只有这样,才能成就自我的健全和社会的进步。
你还会发现
· 面对权威,为什么要敢于说不;
· 是什么削弱了人不服从的能力;
· 如何保持不服从的能力。
一、面对权威,要敢于说不
在古今中外的教育中,几乎普遍认可“服从是一种美德,不服从是一种恶行”,但弗洛姆在《论不服从》这本书中却认为这是一种偏见,他用圣经里亚当和夏娃不服从上帝的指令,偷吃禁果创造了人类;普罗米修斯不服从上帝的命令,为人类盗来天火,推动人类的文明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类的历史就是从不服从开端的,整个人类的进化和文明史就是一部不服从权威,只服从良心与信仰的心灵史。
其实,不只是西方神话中有这类敢于反抗权威的故事,中国古代这样的故事也很多,比如我们熟知的上古神话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等,讲的都是人类与权威抗争的故事。
弗洛姆在书里把这些坚持自己的信仰,敢于对权威说不的人称为先知。先知面对人类的诉求,没有坐视不管,而是积极地回应,因为他们看到了事物的真相,知到自己有责任让众人知晓。正所谓人溺己溺,息息相关,所以先知用血肉之躯,换来人们的警醒,继而推动人类的进步。
弗洛姆虽然一开篇就讲了不服从对于人类社会进步的意义,但他并不是一味地强调反对权威,而是想告诉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服从和不服从。服从的应该是理性的权威,而对非理性的权威要坚决说不。服从的对象很关键,要甄别到底是理性的权威,还是非理性的权威。
师生关系通常来说都属于理性权威,因为师生之间的利益关系,在理想的情况下是完全一致的:学生可以从老师那里学到知识,老师也能从学生的进步中得到满足和成就感;学生如果没有学好,这不光是学生的失败,作为老师同样也是失败的。弗洛姆之所以认为服从理性的权威是对的,是因为这时的权威者是按普遍适用的理性行事,所以服从者接受他们的指令并不需要抛弃自己的准则,这时的服从才是有意义的。
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会倾向于服从权威,让权威替自己做选择,不是因为权威是理性的,而是因为他们觉得一旦服从了国家、教会、舆论形成的权威,就会有受保护的安全感,严格来说,这不属于服从,而是屈服,这种盲目地对不理性权威的服从,常常会带来可怕的后果。比如二战时期,德国人对希特勒的服从,日本人对军国主义者的服从,不但给世界带来了一场空前的灾难,也给服从者自己带来了悲剧的人生。
所以说,真正的安全感不是靠着不思辨的服从获得的,只有当一个人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发展自己的独立性,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安全。就像作者弗洛姆所说的:“如果一个人只知道服从,这是一个奴隶;如果一个人只知道不服从而不知道服从,这就是一个暴民。”
二、组织人和消费人削弱了不服从的能力
弗洛姆在书中说,要发展个人的独立性,成为自由的人,就要学会不服从,敢于对非理性权威说不。现代社会正在逐渐削弱人的独立性,并且创造了两种新的人种,“组织人”和“消费人”,这两种人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不服从的能力。
所谓“组织人”指的是工业革命之后,随着现代工业社会的形成,大规模的组织和生产方式把人异化成了具有群体化性格的“组织人”,“组织人”的特点是害怕出格,害怕脱离群体,他们为了获得从众的安全感,放弃自我判断,盲目地服从权威。
在二战后的纽伦堡大审判中,许多日本高级战犯接受了审判,但他们在法庭上不但不承认自己有罪,还言之凿凿地为自己辩护,说他们是在效忠天皇,是在建立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这些人无疑已经成了异化的官僚。
对他们来说,活生生的人命只不过是一串数字而已,他已经不知道什么是人道,什么是良心,早已经丧失了不服从的能力,如果把他们再次置于同样的情境中,他们还是会犯下同样的罪行,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也是在凭良心做事,但是他的良心早已经不是那个对生命尊重的良心。
就像弗洛姆所说,他们在服从自己的良心时体验到的其实是“权威主义良心”,是取悦于某种权威,害怕惹怒这种权威,而把权威的声音内化了,而自己本该拥有的人道主义却被弱化,以为权威的声音就是自己的主张,从而失去了坚守自我和自我判断的能力。
现实中,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这台高速运转的机器里,不可避免地要服从政府、企业和各级官僚组织,在工作中也必须服从各种规章和考核制度,虽然看上去似乎没人被迫去服从,但这种压根就不觉得自己在服从的言听计从,实际上却是不得不服从。这也正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一个特点,没有像皇帝或是国王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权威,而是一种看不见的权威,在这种社会里,组织人不但不会反对权威,有时反而成了权威的帮凶。
说完组织人,我们再来看消费人。
消费人就是指除了朝九晚五地工作,其他兴趣就是不停消费的人。弗洛姆说,这种人不是守财奴,不是以拥有物质为目标,而是要以消费越来越多的物质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消费人最爱说的是,自己终于消费自由了,可是在这种所谓的自由背后,折射出来的却是内心的空虚。
弗洛伊德把这种对消费抱有强烈欲望的特性称为“口欲接受性格”。因为人最容易寻找的满足,就是口欲期的满足。消费人被幸福的假象笼罩,把刺激和兴奋误认为是愉悦和幸福,把衣食无忧、娱乐至死误认为是生机和活力,最终把满足贪婪的欲望当成了生活的意义。
由此引发出来了另外一个新理论,就是由美国前国务卿,著名政治家布热津斯基提出的“奶头乐”理论。“奶头乐”一开始提出,是为了解决全球的贫富分化问题, 因为“二八定律”告诉我们,世界上20%的人占有80%的资源,而且这个定律还正在向“双二八”演化,也就是说,总有一天,世界上不足4%的人将会占有超过96%的资源和财富,到那时,占了世界人口绝大多数的贫困人群一定会引发强烈的不满,为了安抚他们的情绪,提前消灭不安定因素,布热津斯基提出了“奶头乐”理论,简单说就是塞给这些人一个 “奶嘴”,使令人陶醉的消遺娱乐和充满感官刺激的产品(比如网络、电视和游戏)填满他们的生活、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和不满情绪,让他们沉浸在“快乐”中不知不觉地丧失思考能力、无心挑战现有的统治阶级。最终只能期望所谓权威或主流媒体来替自己思考并作出判断。
以上就是弗洛姆描绘的现代社会的弊病:在社会这个大机器里,每个人都是螺丝钉,为了保证机器运转顺畅,个人必须服从组织和权威。人们除了在生产领域受到管控,就连最能体现个人自由的消费领域,也免不了被操纵。组织人和消费人正不断削弱人的独立性,让人听命于权威或者媒体,最终丧失了不服从的能力。
三、如何保持不服从的能力
既然人类已经被异化成了两种“新人类”,而且“组织人”听命于权威,“消费人”迷恋物质,那么,人类还能有未来吗?文明还怎么延续呢?作者弗洛姆在书中给了我们积极的正面回答,他说:“人类究竟是否有未来,文明究竟是否会终结,依赖于我们是否能秉持怀疑,批判和不服从的能力。”也就是说,要想摆脱组织人和消费人的身份,就要保持批判和不服从的能力。
首先看一下怎么摆脱组织人的身份困境。弗洛姆提出的方案是保证最低收入。也就是说,组织人被异化的根源是,他们为了生计不得不服从某些组织和权威,如果政府能给他们提供维持基本生活的收入,那他们就有了不服从的底气,也就可以更加自由地做出选择了。
比如,过去的女人地位很低,结婚后要靠丈夫,老了要靠孩子,但是如果有了这种最低收入,女人就不用依靠谁。这就好像我们常说的经济独立,只有财务自由了,才能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做自己“想做”而不是“必须做”的事。
兴趣也同样是摆脱“消费人”困境的良方。虽然最低收入让穷人有了更多自由度,但是对于早已脱离贫困的消费人来说,却不能增加他们的自由度。所以,只有产生兴趣才能让一个生活在空虚消极里的人,去积极主动地拥抱眼前的世界。这里提到的兴趣,不是简单地消费一样商品,而是指积极主动地“进入”到事物中的状态。要甄别真正的兴趣,就要区分什么是外在的积极主动,什么是自己内心的积极主动。
外在的积极主动会导致虚假的兴趣,但是真正的兴趣不应该受外界灌输的干扰。打个比方,如果有人邀请你去看毕加索的画展,假如你完全没有受过美术方面的熏陶,基本看不懂毕加索的抽象画。你之所以还会觉得毕加索的画是伟大的艺术作品,只是因为外界早已给你灌输了这种想法,但实际上,你看他的画完全没有感觉,更谈不上共鸣。所以,这种兴趣不是出于你真正的感受,这就是一种虚假的兴趣。
所以,必须是真正的兴趣,才能对抗消费人身上的那种无聊和空虚,才能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情,摆脱对消费的依赖。换句话说,弗洛姆所强调的是要坦诚面对自己,听从自己的内心,发现真正的兴趣,而不是跟风,因为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
总结
以上就是《论不服从》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来总结下,首先,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大多倾向于服从权威,但是作者倡导对非理性权威的不服从,强调人不应该盲目服从权威,而应该服从人性和人道社会的伦理和道德标准。
书中还说,随着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人们正在逐渐丧失不服从的能力。在生产和消费领域,人被异化成“组织人”和“消费人”,这两种病态的社会性格都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只会盲目地服从权威。作者认为,只有保持不服从的能力才能对抗组织人和消费人对人的异化。
政策的制定应该倾向于给人提供最基本的生存权,保证人们的最低收入,这样才能避免人们因为生存而依赖组织和权威。而每个人要做的,就是对这个世界产生真正的兴趣,代替通过消费来缓解空虚和无聊。
弗洛姆说:“如果人类会自我灭绝,那是因为人们会服从那些命令他们开启死亡按钮的人物,是因为人们会服从于恐惧、仇恨、贪婪这些远古就有的情绪……”所以,我们必须要让自己终始保有不服从的能力,唯有如此,人类和世界才有希望。(编辑:一苇)
此为本书书稿的删减版,更多详细内容请听完整音频。
相关内容:
上次推送内容:
《命运攸关的抉择:1940—1941年间改变世界的十个决策》|二战中,为什么大国领导们的决策总会一错再错?
本次同时推送:
《回荡的钟摆》|全面解读中国模式。
《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如何为企业打开更广阔的天地?
《白熊实验;如何战胜强迫性思维》|为什么你会控制不住自己?
《创新者的变现力》|如何制定一个伟大的创新策略?
史记·鲁周公世家|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秩序各就各位。
《旧欧洲的终结:1945—1953》|从战后欧洲的快速复兴,看今日职场如何协作共赢。
【诺奖文学】《特雷庇姑娘》|你是否想过, 陌生来客原是故人?
下次推送:
《欢迎来到你的世界》|建筑对要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那些古怪又让人忧心的问题》|再荒诞的问题也能有一个科学的答案?
《人类群星闪耀时》|如何更积极地面对人生的关键时刻?
《社会心理学》|如何避免破坏性的争吵?
《销售铁军》|如何运用阿里的六脉神剑?
【诺奖文学】《蜜蜂公主》|公主也是勇敢的,不怕困难的。
《诺曼风云》|诺曼人的全球征伐。
史记·夏本纪|开启了夏朝的大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